《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》
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是在具有226 年历史的平乐郭氏正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生产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骨伤科医院,是全国中医骨伤医疗中心,全国骨伤科医师培训基地,全国重点中医专科(专病)单位,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、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、国家组织工程中心河南分中心、国家工伤康复试点机构。
医院前身是1956 年在平乐郭氏家庭诊所基础上建立的河南省洛阳专区正骨医院,其后经历了1958 年9月建立的河南平乐正骨学院附属医院,1962 年8 月成立的河南平乐正骨研究所附属医院、1970 年5 月的河南省洛阳地区正骨医院、1979 年8 月恢复的河南省洛阳正骨研究所附属医院、1982 年7 月的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6 次易名,以及从平乐村到白马寺镇再到东花坛南侧的3 次迁建,如今医院已逐步形成“一院两地五址”的区域新格局,即郑州与洛阳“两地”;洛阳东花坛、洛阳白马寺、郑州院区、康复院区和医药产业园“五址”。
医院所传承的平乐郭氏正骨术是以中医传统手法正骨为主,通过辅以祖传膏药、汤药、小夹板等药物,器械,达到治愈筋伤骨病的目的,因其疗效显著,患者痛苦感低,愈后复发率低而享誉全国。平乐郭氏正骨从郭氏家族十七世郭祥泰发端,即清乾隆五十八年(1793 年)[1]创立,其后的历代传人都秉承祖训,弘扬绝学,自第2 代的郭树信,到第3 代的郭贯田,再到第4 代的郭聘三,第五代的郭灿若,直至1930 年,第五代传人郭灿若突患绝症,念及幼子尚小,便打破“传男不传女”的行医传统,将家族绝学传给妻子高云峰,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 年,高云峰、郭维淮母子响应政府号召向社会公开了平乐正骨的祖传秘方,并开办医院创办学校,培养了大批的中医正骨人才,使得源远流长的平乐正骨,由治病救人的民间朴素医技上升为造福人类的中华骨伤科学。2008 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“平乐郭氏正骨法”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,2011 年医院被国家商务部授予“中华老字号”称号,并与龙门石窟、洛阳牡丹、洛阳水席齐称为“洛阳四绝”。
为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,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,按照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继承发展”的原则[2],医院考虑在白马寺老院区,通过恢复、改造、美化、重塑院区环境,建成一座集医疗、康复、养生、保健、旅游、历史、文化、休闲、商务洽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医骨伤博物馆,在传承保护非物质遗产—平乐郭氏正骨的同时,进行相关中医文化的产业性开发,扩大正骨医术的影响力,促进中医中药文化的普及与推广,发挥中医在治未病及防病治病等养生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, 为当前出现越来越多的亚健康人群提供系统化、个性化的中医骨伤理疗和骨健康养生服务。
1 建设目的
国际博物馆协会 (ICOM)1974 年对博物馆的定义是:“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的,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,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,它以研究、教育和欣赏为目的,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、保护、研究、传播和展出”[3]。按此定义,博物馆是公益性机构,其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,并把“物质见证”作为博物馆与其他机构的主要区别。中医骨伤博物馆也不例外,属于社会公益性文化设施。
2 建设意义
2.1 具有创新的参观展示模式,丰富中医正骨文化内涵
中医文化具有抽象性、模糊性、笼统性特点,致使古人对中医文化的内涵描述不明确[4]。中医正骨博物馆可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,综合应用各类实物展品及图片资料进行展示,为参观者创造一种真实直观的环境,让他们通过眼观、手摸等身临其境地方式去观察、发现中医正骨文化的魅力,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单调的展示模式,活跃参观者的思维,激发参观者的兴趣。
2.2 建成科普教育基地,推广中医正骨文化知识
科普教育是全面开展“公众理解科学的活动”,科普基地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、满足公众科学文化需求的活动场所,是有效集成社会科普资源,提升国家科普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[5]。中医正骨博物馆建成后可作为中医药科普宣传教育基地、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,采取宣传、参观、培训、教育等手段普及并推广中医药理论、用药知识等,提高大家对中医药、中医正骨的认可,促进中医药文化、中医正骨文化发展。